一国之强,基于教育,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科教兴国战略为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辽宁理工学院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辽宁理工学院坐落于有“英雄城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锦州,秉承“尚德明理 精工致用”的校训,紧扣新时代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脉搏,聚焦辽宁区域行业产业需求,根植锦州、服务辽宁、辐射全国,坚持“立德树人、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双师保障、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打应用牌、走特色路,建设了以产业学院为平台、以定制班为载体、以“双师双能型”教师为保障、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形成了人才培养定位导向精准、深化产教融合主线清晰、创新精神培育重点突出、就业能力提升目标明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目前,学校已培育8个产业学院、15个定制班,探索出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新路径,夯实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遵循OBE教育理念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辽宁理工学院校长邵良杉教授深知,一所民办高校要办出特色,靠的就是面向社会的开放办学理念,让专业对接产业,提升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助推毕业生本地高质量就业。
学校紧紧围绕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主动对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落实《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新工科建设作为特色强校战略之一,围绕智能制造类、信息工程类和现代服务类三大专业集群,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构建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全融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英雄城市”锦州的地域优势,打造“践行锦州英雄精神”特色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用“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英雄精神育人,创新“三大体系”,创建“三大课堂”,构建“四大平台”,开展“五学五做”,推进“八个一工程”,逐步形成了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岗位胜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目标,推动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岗位职业对接、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进步对接,精准定位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扎实做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实训条件建设、社会合作与服务等方面的拓展与深化,在专业建设方面更加注重“接地气”,让专业与地方经济建设深度融合,专业设置征求地方意见,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地方相关工作负责人参加。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学校设计并实施了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主要涵盖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技能特长和职业规划7个方面,出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设立第二课堂学分标准,实现一二课堂有效衔接,打造人才培养“新引擎”。
以产业学院为平台 校企协同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加强与产业、行业、企业精准对接,校地校企合作,确立了以产业学院为平台、以定制班为载体、以“双师双能型”教师为保障、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分管产教融合副校长、辽宁维森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国义教授在谈到产业学院建设时多次强调,现代产业学院是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的一项关键举措,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石,学校一定要把产业学院建成应用型学科培育中心、科技创新与研发基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各类资源汇集的平台。
按照“引企入教、推教入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思路,学校在“共建、共商、共赢、共享”的合作理念下,结合重点专业,依托辽宁维森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天一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锦州汉拿电机有限公司等地方和行业重要企业,建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智能制造、用友新道·智能财务、环境与景观设计、外语服务、体育服务、资产评估8个产业学院,在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专项研究、人才培养、师资共享等方面深度融合,在产业学院运行实践中,通过教育体制创新、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的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充分利用企业项目资源实施特色教学,将辽宁维森一线工程师、先进的实验室和管理理念融入教学,采用“边理论边实践”的形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即与企业同步发展。2022年6月,信息工程学院赵丽霞、王学艳教授参与了辽宁维森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揭榜挂帅项目,赵丽霞教授带领学生揭榜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知识库构建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王学艳教授带领学生揭榜花生种植智能感知与预警技术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同时促进了企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为企业爬坡过坎、创新转型助一臂之力,实现了“1+1>2”的效果。
学校十分重视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了《辽宁理工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试行)》《辽宁理工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明确规定中青年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须有企业实践经历,并将其作为二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产业学院坚持“按需选派、重点培养、学以致用”的原则,每年选派若干名中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参与产品研发、企业揭榜挂帅项目攻关、技术服务、难题解决和项目申报,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强化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各产业学院共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培养方案18次、教学大纲21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本科生讲授理论课7门次、指导实践课6门次;与企业专家合著教材2部,开展协同创新项目11项,先后选送55名中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培训、挂职等实践锻炼,共建成校内外实践基地11个,为相关专业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企业生产实践基地,保证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开展浸润式“三实”教学,即真实景、真实操、真实地的实践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产教深度融合 拓宽毕业生创业就业通道
辽宁理工学院的很多学生在大三时就已经通过学校的校企定制班或者顶岗实习成为知名企业的准员工,实现毕业即就业。“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对我影响至深。也正是这些帮助我很快从一名普通职员做到了部门经理。”毕业后就职于锦州希尔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2021届毕业生张力峰如是说。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促进就业、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的有效途径。在产业学院的大框架下,辽宁维森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天一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印孚瑟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校内设置定制班15个。定制班按照产业结构、就业市场和企业需求制定培养方案,以用人单位专业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为目标培养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使学校产教融合“落地生根”。
定制班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了企业资源,将一线工程师掌握的先进工艺流程、技术规范标准、产品研发手段和企业管理理念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一体化建设,使学生在校期间能与企业同步发展,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2022年,产业学院定制班学生21人成功到定制企业就业,仅外语服务产业学院就有9名定制班学生被外商独资企业印孚瑟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录用。
经过几年的努力,辽宁理工学院的产学研融合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企业联合获批国家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项,签订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协议70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172项;成立了4个校级科学研究平台,共聘请企业技术专家(联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36篇;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从事科研活动56项,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140余人次;聘请企业专家或科研人员为学生作学术报告79场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4个,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作用。立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开展的“基于欧盟STAR项目的‘三融合、四工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一体多维、二元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分别获得202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辽宁理工学院管理科学研究中心”和“辽宁理工学院维森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被确立为锦州市重点新型智库项目,《校企协同培养高素质数智化应用型人才——校企共建“用友新道·智能财务产业学院”》入选中国商业会计学会数智人才培养优秀成果案例。
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受益匪浅,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实践以外,更有机会参与新项目、新成果的研究与开发,创新创业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一些优秀毕业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从“找饭碗”到“造饭碗”。
近年来,学校被评为辽宁省创新创业优秀组织单位33次,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69项,其中国家项目31项、省级项目57项;学生4441人次参加国家、省级创新竞赛,获奖1430项,其中全国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及优秀奖63项,省级一等奖146项、二等奖295项、三等奖及优秀奖909项;学生18672人次参加校级创新大赛,获奖430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4件、软件著作权54件,注册创业孵化公司1家。学校荣获辽宁省2022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一等奖。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面向未来,辽宁理工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以产业学院为平台,以定制班为载体,以培养区域经济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创新要素集聚和企业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势,构建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学校专业教育与企业实践育人深度融合、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无缝衔接,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的锦绣篇章。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3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