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琴,现为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专职教师,本学期主讲《文字学》课程。
课程内容:第五章《形体的演变(下):隶楷阶段的汉字》
主要任务:理解“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概念;熟悉“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特点,掌握“隶变”(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的意义:隶变是汉字形体发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变化。隶变解散了篆书圆转勾连的结构,变曲线为直线,化圆转为方折,改变了篆书回环缭绕的写法,简化了篆书的形体。隶变提高了汉字符号化的程度,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着汉字演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10月18日第4节在H308教室,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法学教研室的王彩琴教授为22汉本2班讲授《文字学》课程。在本节《文字学》课中,王彩琴老师围绕“隶楷阶段”中的“隶书”演变展开教学,视“隶变”为汉字演化的重要分水岭,深入讲解从秦代小篆到汉代隶书的过渡过程及其深远影响。她结合出土文献与传承文献的“二重证据法”,通过《青川木牍》《云梦睡虎地秦简》《居延汉简》等考古实物与古籍传承的比对,将“田野考察”与书本资料结合,帮助学生了解汉字形态演变背后的历史轨迹,营造生动的课堂体验。
课程开始阶段,王老师从“隶变”的“改曲为直”“改圆为方”切入,微观剖析汉字结构的变化。她展示了隶书如何从篆书的曲线逐渐转化为直线,并通过字形结构由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过程,直观呈现汉字从古典到现代方块字的演变历程。王老师逐字分析隶书的构形原理,使学生不仅理解汉字表面的形态变化,更能深刻认识到“隶变”如何回应文字形体简化、书写便捷化的需求。在这种微观分析中,学生体会到隶书的形态转变不仅是字形结构的简化,也是一种功能上的优化,体现了汉字适应文化需求的本质。
王老师通过古今对比的方式,带领学生观察篆书、隶书与现代楷书的形体变化过程,展现了汉字从象形符号到规范化书体的历程。她让学生对比古代篆书的回环、隶书的方折与现代楷书的规整,揭示汉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性和美学变化,并分析隶书作为过渡时期书体,如何在保持篆书象征性结构的基础上朝简明和易用的方向发展,奠定了楷书的雏形。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学生得以从历史纵深中理解汉字形态的演进及其实用与艺术的平衡。
在宏观分析上,王老师梳理了篆书、隶书和楷书的演变路径,将隶变视作汉字发展史中的转折点。她讲述了隶书的出现如何简化了汉字形体,便于快速书写,推动汉字标准化进程,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她指出,这一转折不仅使汉字结构更简洁实用,还象征着汉字在中华文明“求简、求易、求速”文化需求下的创新精神,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迈向现代化的开端。
王老师的课堂充满活力与感染力,她以二重证据法结合微观构形解析和宏观历史演进分析,通过多重视角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这种启发性与互动性兼备的教学方式,王教授不仅传授了知识,更让学生在汉字的演变历程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了深层的思维能力,切实感受到“立德树人”在课堂中的实践价值。
(文/图 谷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