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朱蕾华
学院:会计学院
班级:21会本4班
个人简介: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本人喜欢读书,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也擅长和周围的人分享故事和书籍,能够与书中的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希望未来能够结实更多爱读书的朋友和遇见更多的优秀作品。
大家好,我是来自21会本4班的朱蕾华。很高兴大家能够在寒假期间抽空来听我的唠叨,那么今天我所分享的是有关《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的简要以及我的一些个人见解和看法,如果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首先是关于《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的简单介绍:《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回族女作家霍达在1988年发行的一部畅销小说,后被原作者改编成同名电影。该书讲述了北京一个回族家庭六十余年间的兴衰历史,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在历史的背景下描写梁家三代人不同的命运变迁,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事业和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不过令人惋惜的是结局却是一个爱情悲剧。小说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用中国传统的两个意象玉和月分别代表韩子奇和韩新月,穿插记叙前后两代人的身世,并为读者介绍了回教礼节及回族习俗。此外,这本小说在1991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同时,这本书曾得到不一样的作品评价: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和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宋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视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回肠荡气,余韵绕梁。作品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穆斯林之间纯真厚爱的感情,用婉转的字迹书写了楚老师和新月之间的师生之情和催人泪下的师生恋情。故事最后的情节跌宕起伏,一些难以面对的事实层层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让读者真实的感情都融进了作者的心血之中,气势高昂、感情悲壮。另外,冰心也曾称这本书为《一本奇书》。
其次,让我们抛开官方的解读,去真正走向这本书。这是有关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整部小说的构思很巧妙——玉和月,互相交错,最终汇合在新月的身世上……
同时从书中目录来看,全书月和玉纵横叙述,思路十分清晰。
玉,是父亲,韩子奇。
他对玉器的爱,使得他和师父的大女儿璧儿的婚姻成了理所当然。然而,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直到动乱年间,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两个漂泊的灵魂在患难中产生了感情,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爱情的来临显得那么突然,不过这终究是不该有的感情。回国后的他难以面对守候了十年的妻子,最终放弃了爱情,没有和玉儿一起去英国,而是继续留在北京。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守着他心爱的新月。父亲的这段经历很难让人不动容,他为了自己的玉舍弃了很多,但这确实说不上,到底是值,还是不值。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恰好应和了那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月,是女儿,韩新月。
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了。但它还是来了,并且来的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然而新月和自己的老师产生感情,这又是不被允许的。不过他们都没有害怕,什么也不害怕,毕竟他们连死也不害怕了,更何况是对爱情的阻挠呢?但要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谁也留不下,或许这便是她的宿命。她离去的时候,楚雁潮他那饱含深情的吻,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
小说写的很真实,无论是历史、宗教、手工艺,还是人的感情。虽然有关很多历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了解。但是看完这书,就是觉得很多东西好像就那么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个葬礼,小到一块玉。作者曾言: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死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然而故事中的人,还是要离开,一个一个地,不紧不慢地离开。悲剧故事都不可避免地如此。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凄美爱情,也可以从中体会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有时候我们确实是爱着的,但也因为爱着,才会感到无奈,做出些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的事。
最后,我想谈一谈有关这本书我的个人感受。这本书以韩新月、韩子奇、梁君璧的死为结局,以此也印证了题目映射出的悲剧。小说笔调平滑而细腻,以贴近现实的故事情节打动着万千读者,同样也包括我。虽我已读过这本书两次,但文中有多处却一直打动着我,令我不禁落泪。我想当一本书真正地能够使读者代入角色并进行思考时,无论怎样,它就是一部优秀的书。就好像“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中,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当梁冰玉去看望她的女儿新月坟墓,楚燕潮早已在墓前弹琴演奏时,这使我感动不已。原来真的爱一个人,是在她死后也无法忘记的。那么爱情到底该是一种责任,或者说由责任萌发爱情,还是患难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点后所碰撞出的火花?究竟怎么样的爱情才能不被时间遗忘呢?或许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她在写这本书时已时常发作心绞痛,甚至担心自己的葬礼会先于书中的葬礼而举行,但还好她等到了这一切。作为读者,我很感谢作者能够将自己的“婴儿”亲手交到我们的手中,引起我们的思考和感悟。谢谢你和你的书的出现让我懂得更加珍惜眼前人,更加爱慕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