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重新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函数,高等教育要紧扣创新探索转型:着眼国家社会创新需求,转型为“社会试炼场”;着眼学生主体创新意识培养,转型为“资源供给场”;着眼保持人才创新能力,转型为“终身学习场”。
社会试炼场
我国正经历着从工业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跨越,教育的使命和作用也应该相应发展转型。工业时代的教育是按照社会分工批量培养合格的工人,专业知识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中,专业分工越来越模糊,知识的迭代速度更快,工种变化更为迅速,面向实际统筹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重要。
高校要着眼国家社会创新需求,加快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特征与要求,转型为“社会试炼场”。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一是呈现国际国内大势的具体场景或事件,将社会现实需求摆在学生面前,开展使命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关注国家大事、勇担“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重任。
二是呈现社会企业发展中的真实问题,将解决问题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引导学生建立综观事物内外部各种联系、统筹多学科知识、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的意识。
三是呈现职场奋斗打拼的真实情境,将提出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作为衡量评价标准,培养学生建设性思维和实际行动力,突破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注重引导学生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法。
资源供给场
2020年中国开展了最大规模的线上教育,极大拓展了教育资源,加速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优质教育者的课程转向线上,海量网络资讯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受到了空前挑战,也得到了空前激发。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行动的基础核心要素。高校应该顺应学生主体意识发展趋势,进一步放大自主学习能力,加速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要着眼学生主体创新意识培养,加速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教育资源掌控者向教育资源提供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转变,成为“教育资源集成供给场”。
准确识变。线上学习加速了教育资源共享,学生自主掌控学习的期待性和可实现性急剧增强。高校应该组织教育者梳理和评价现有的海量教育资源,引导教育者尽快转变教育理念,从单纯供给知识转向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应变。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者要能够甄别知识源头,把握学习节奏,打造可供学生带着问题求解的“资源供给场”,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求知求解的能力。针对网络能直接供应的知识,向学生提供获取渠道和方法;针对网络供应的繁杂的知识,向学生提供评价鉴别的价值体系;针对网络无法直接供应的知识,例如文化、精神、素养、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关注领域,花大力气推进。
主动求变。高校应该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清单去体验知识服务,尝试打破学科门类限制,以问题解决、任务安排为导向,赋予学生选择任意科目知识的自由,在问题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形成全面综合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核心在于问题和任务的科学合理布局,教育者的重点在于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馈与指导,包括澄清模糊知识、阐述问题关键、给出调整建议等,将教育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
终身学习场
当前,全球市场出现了企业主动办学培养所需人才的现象。例如,谷歌、苹果、微软、亚马逊等公司都陆续推出企业微证书作为录用人才的必备要求。华为、顺丰等公司还直接建立企业大学,更新员工知识体系和技能、传承企业文化。这一现象根植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属性,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未来工作所需的知识尚未产生,所学赶不上工作所需。然而企业办学不是常态,为持续保持人才的创新性,高校应当主动谋篇布局。
高校须着眼保持人才创新能力,推动人才知识体系跟上科学技术快速迭代更新的节奏,从“一次性培养”到“终身学习保养”。
专业教育与综合交叉教育并举。高校现行学院系部的设置是组织建构和管理所需,不是未来教育必需。高校学历教育可以尝试逐步破除专业教育壁垒,实行主修专业与综合培养的交叉、融合,即在完成一定比重的主修专业课程及其教学培养计划要求外,学生还应自主选择接受涵盖科学研究的精神和能力、文化涵育等人文通识课程或其他交叉专业课程,以实现复合型人才需求。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行。能力必须根植于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最终不是对一纸文凭负责,而是对社会创新发展需要、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负责。高校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可以根据校友所需、社会企业所需,开展终身知识服务项目,采取订单式专题培养、微课程证书认证等方式。
在校教育与毕业后知识更新教育并行。高校可以尝试从在校生教育扩展到毕业生知识更新教育,授予校友就原专业培养体系申请回校再次学习的权利。校友带着现实工作问题回校学习,有利于高校了解科学研究所需,有利于在校生感知社会发展脉搏,以正规教育体系支撑“终身教育”,实现高校引领社会形成向学善学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