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一届届毕业生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升学?就业?创业?待业?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都即将作出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在当前背景下,求稳的就业心态正影响着毕业生们,“考公热”也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常态之一,网友更是调侃“宇宙的尽头是公务员”。随之而来的,便是各路新闻、自媒体也纷纷发表以“要珍惜你的应届生身份”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自从我作为就业辅导员开始接手学生就业工作之后,总要给学生们普及关于毕业的各项知识,诸如三方协议、劳务合同、报到证等等,但对于毕业生来说,应届生身份是他们极为在意的一个要点。学生曾不止一次地问我:
“老师,应届生是什么呀?对就业有啥优势吗?”
“老师,我签了三方协议会不会影响我的应届生身份?”
“老师,我之前家里帮我缴纳了社保,我还能报考应届生岗位吗?”
目前对于“应届生身份”的官方规定主要有两种:
1.当年应届毕业生:国家统一招生的高校学生在学的最后一年(即毕业证上的年份),即将毕业但还没拿到毕业证,处于实习或待业状态;
2.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已经拿到毕业证,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在择业期内。“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需满足以下条件:拿到毕业证;在规定择业期内没有与任何单位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无缴纳社保记录;户口、档案等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人才市场。国家规定的择业期为2年(部分地方延长至3年,请以具体公告为准)。
但“应届生”身份真的不是谁说是与不是能决定的。能不能算“应届生”主要是由招考单位所决定的。不同的用人单位在招录“应届毕业生”岗位时,都有自己关于“应届生”的定义。在辅导学生就业工作中,我发现不同单位对于“应届生”的认定要求主要有以下这几类:(1)要求学生择业期内“未签订劳动合同、未缴纳社保”;(2)只要在择业期间内,即使签过合同、缴纳了社保也可以视为应届生;(3)要求学生提供未就业证明如空白就业协议书、学信网待就业证明或其他证明等。所以同学们,当你们对应届生身份认定有疑惑史时,请咨询报考的单位,请勿对“应届毕业生”身份的认定限制于狭义概念上。
我作为一个就业辅导员,对于应届生身份真是又“爱”又“恨”。“爱”应届生身份,主要是因为国家推行应届生身份各项利好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通过政策促进应届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只有保证了大部分的应届大学生都能找到高质量的工作,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而应届生的各项优惠政策,比如各省的人才落户、毕业生补贴、各类考试资格优势,以及最重要的各类企事业单位限招毕业生的岗位,都极大程度地保障并促进了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
那为什么说应届生身份让我这个大学生就业辅导员“恨”呢?其实对于应届生身份最为在意的是那些立志考公的学生,无论是受就业社会中“考公热潮”的引导,还是受家庭方面言传身教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往往打定主意不改。根据数据统计,每年的公职岗位整体考取率低考,岗位多涉及专业、年龄、应届生身份等限制条件,每年能在毕业当年成功上岸只有寥寥数人。因此,这部分学生选择死守“应届生身份”待业在家,为了能充分享受国家政策的红利,减少竞争压力。当我做这部分学生就业工作时,学生却往往会说:“老师,你不用劝我了,我不想浪费应届生身份,我坚持再战考公直到考上”。
但是,“应届生身份”一定要用足用够才好吗?我的建议时,希望大家不要死守着“应届生”身份选择“慢就业”甚至“不就业”。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重点从以下四方面来分析:
1.限制应届生的公务员岗位并不意味竞争少。国家政策性岗位设置有限,目前趋势为正在逐年减少应届生限制条件。以2022年上海公务员招考为例,目前已经公布的岗位不再针对应届生专设岗位,仅有部分岗位注明应届毕业生优先,限制性条件表述模糊不清。即使有符合的应届生岗位,加上限制“应届生”的条件也并不意味着竞争减少,择业期内的这两年毕业生其实就是当前社会最庞大的待就业人群,并且有一年又一年新的应届生就业大军加入岗位竞争中,所以难以预测限制应届生岗位的报名人数就比普通岗位人数少。
根据统计,目前公务员考取率为1%—1.5%的比例,如此低的概率,因而没有人能保证自己在两年择业期内百分百能考上公务员。事实上国家对于公务员岗位设置中,更加倡导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报名参加,高质量的岗位往往都设定了基层工作经验的条件。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工作,均可认定为有基层工作经验。
2.错过了“校园招聘”黄金找工作时机。“应届生身份”受到重视的同时,很多人忽视了“在校生身份”,这个身份是帮助同学们通过校招进入好公司的绝佳身份。校招窗口期很短,一般集中在秋季(11-12月)和春季(3-5月),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机将很难比较容易地进入一家优质企业。此类企业进校前都得到了学校的严格审核,基本避免了学生在就业市场受到欺诈,同时,对应届在校生的应聘要求低,待遇好,入职后可以直接转为正式工作人员,以上优势是社招中远远比不上的。
我之前参加省里就业指导培训时,著名国企物产中大资深HR做经验分享时强调,他们在校招的时间战线拉长到将近半年的时间,而社招只有短短一个月,并且企业对于校招人员也是给予高度重视和重点培养。很多公司HR在谈及择业期学生招聘的问题,也明确指出他们一般只招聘当年的应届生,对于毕业1-2年且存在职业空白的学生,会认为他们存在职业目标不明确,专业知识和技能生疏等问题,聘用概率低。
3.长时间脱离社会,对就业容易产生恐惧情绪。时代在变化,在当今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当所有应届生站在毕业的起跑线上,其他人都选择了继续奋力前行,那些因为坚持“应届生身份”选择停留下来的人,在原地踏步中进一步拉大了自己和同学、和其他竞争者的差距。长时间的备考期,眼见着社会发展的日星月异,逐渐感受到自己不断弱化的社交能力,再面临屡次不中的考试,面对他人的冷眼和质疑……人就会开始不断质疑自己的能力,对于就业会产生恐惧心理。正如那些新闻上常报道的全职妈妈在孩子长大后想要重新迈入职场,那些可预见的苦难和险阻,也将是长时间脱离社会、待业在家的应届毕业生所会面临的。
4.增加家庭负担,激化矛盾。学生慢就业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家庭经济都还不错,不着急孩子挣钱养家。但并不是所有家庭的条件都是优越的,对于这些家庭的孩子,迟迟没法就业势必造成家庭经济负担。可就算是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父母愿意供养着孩子一段时间,但也不能由着孩子一直不找工作。大学毕业意味着要学会长大成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要为自己的人生努力,为自己的家庭分担经济压力,这才是为人子女甚至后面为人父母必须做到的事情。同时,长时间的待业状态也容易带来个人焦虑不安的精神压力,面对前途迷惘,家庭成员长期同一居住环境下的摩擦和口角,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家庭之间的矛盾,引起生活上的不和谐。
所以,在校的最后一年,不仅要重视自己的应届生身份,更要重视在校生身份。不一定执着于应届生考公,多尝试一下其他就业途径,给自己的未来更多可选择的道路,路本来就是越走越宽的,死守着“应届生”身份,紧盯着那些政策性的公职岗位,只会发现自己逐渐被社会抛下。
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其实更多的是“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少,“钱多事少”的岗位少,但是广袤的中西部、海量的民营企业等机构依然可以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其实是“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准自己的方向”。如果当前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可以“先就业、再择业”,一边试错一边进步,逐渐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当然坚持考公的同学也可以选择一边工作一边考公,这样既不脱节社会、减少经济负担,又能使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对于后期找工作、考公笔试面试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鼓励同学们将就业目标扩展到西部计划、征兵、三支一扶等国家基层项目上,将自身就业目标同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作为时代的接班人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青春力量。
部分学生可能忧心日常工作会影响考公考试学习进程。但如果目标明确、行动力强、能合理分配时间,及时在忙也能按部就班认真学习努力;如果不认真,就算是全职备考,学习效率也是堪忧。同时心态也是影响考试的重要因素,有工作就意味着有底气,考试压力也会随之减少,考试心态自然变好。应届生身份应该是帮助同学们就业的钥匙而不是枷锁,更不是用于逃避现实的借口,要利用好应届生身份的政策福利帮助自己顺利就业,争取更多优质福利,切不可本末倒置、因小失大,困住人生前行的步伐。
最后,请每位同学仔细思考“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这两个问题,多尝试多实践多思考。临近毕业的学生要尽早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到时,你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应届生身份,其实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摘自:高校辅导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