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国教育报以“因地制宜推动劳动课扎实落地”为题,报道威尼斯官网校长吴泽强关于如何科学合理设计、因地制宜开展劳动课程,对推进新课标落地、提高劳动教育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现将原文摘录如下:
近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劳动课程将于今年秋季学期正式走进中小学生的生活。新课标为劳动课程设置了分学段、进阶式的课程目标,并提出了三大类、十个任务群的课程内容,为劳动课程的规范开设提供了基本遵循。科学合理设计、因地制宜开展劳动课程,对推进新课标落地、提高劳动教育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灵活、适切、求实的多元化劳动课程实践项目。劳动课程实践项目的选择是提高劳动教育成效的基础。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开发灵活、适切、求实的劳动课程项目,避免“一刀切”、形式化、工具化。其一,形式要灵活。在项目的选择与确定、课程资源和场所建设上需因地、因人、因事、因时而变化,不搞千人一面和千校一面;同时,在组织形式上,突破班级编制、年级局限,打破家庭、学校、社会壁垒,给足师生自主空间。其二,内容要适切。立足学生身心成长发展阶段特点,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信息化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精选适合学生需要和实际、且能切中劳动素养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项目,形成多元“课程超市”。其三,成效要求实。使学生定期到工厂、农村劳动,到社会实实在在地参加劳动或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出力流汗、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使学生通过劳动,习得知识技能、养成劳动习惯、锤炼精神意志。
打造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式劳动课程育人环境。劳动课程育人环境的打造是提升劳动教育成效的关键。劳动教育是一项复杂多样、恒久持续的系统工程。新课标中“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劳动课程的有序推进和有效实施,需要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来协同,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一体化推进。一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要在组织领导、顶层设计、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场地资源、风险防范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确保劳动课程的开设有组织、有平台、有师资、有保障、有成效。二要落实家庭的基础作用,要教给学生劳动的本领、生活的能力。家庭要积极配合劳动课程的实施,转变观念、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言传身教,同时避免家长代劳、以钱买劳、拍照打卡等形式主义。三要激活社会的协同作用。劳动课程需要落实到真实的劳动体验和劳动实践中,而很多具体劳动场景无法在学校和家庭中实现,这就需要社会提供多样化的劳动课程实践场地,助推劳动课程顺利开展,确保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同心协力。
构建科学、合理、动态的综合化劳动课程评价体系。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提升劳动教育成效的保障。课程评价体系发挥着激励、监督、调控的功能,检验着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为导向,坚持日常评价、学期评价和学年评价相结合,更加重视自主参与,更加重视实践过程,更加重视劳动价值观的养成。其次,要合理确定评价内容。新课标在对学段目标的设置中,关注了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等多方面的目标,让劳动教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同时对劳动教育课的课时、课程侧重点等都有明确的指导,在量上和质上给出了评价参考标准。再其次,要动态优化评价方法。学校应遵循系统性、动态性、可操作、可量化等原则,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努力实现劳动知识与技能评价、劳动习惯与品质评价、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评价的有机统一和动态平衡。在劳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反馈学习成果,确保劳动课程向深、向实开展。
“一个人把自己的智慧、技艺和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变成劳动的物质成果,他会享受到光荣感、自豪感,为自己的成就而自豪。”劳动课程的有效开展是青少年增长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激发生活热情、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价值观的必由之路。推动劳动课程多样化着陆是新时代教育者的共同责任与追求。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