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博,现为文传学院文学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本学期主讲《古代汉语Ⅱ》课程。
文传学院的专职教师马世博,在3月25日的第7节课中,于Y506教室为22汉本1班的学生们讲授了《古代汉语II》这门课程。本节课中,马老师的教学重点聚焦于介词“于”和“於”的应用,她深入剖析了这两个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实际应用。
课程内容——“于”与“於”的应用
主要任务——通过讲解与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于”与“於”在古汉语中的不同用法和含义,构建学生所能理解的语言环境体系。探究“于”与“於”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和变化。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例句和语境分析,提高学生对“于”与“於”的识别和运用能力。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巧妙设计互动环节,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思考交流的热情,吸引学生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其在写作和表达中能够恰当地使用“于”与“於”。
一、导入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介绍“于”与“於”的历史背景和它们在汉语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对这两个词语的兴趣和好奇心。
详细讲解“于”与“於”在古汉语中的不同用法和含义,包括介词、助词、动词等。同时,介绍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和变化,以及常见的误用情况。
马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将介词“于”和“於”置于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引导学生们通过不同时代的文献语料,深入理解这两个词的演变过程。他详细讲解了“于”在汉代以后的广泛运用,以及现代“于”的回归。马老师不仅介绍了语言的历史演变,还进一步阐释了这种演变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
二、语言回到情景,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马老师的授课方法体现了科学精神。她强调将语言的演化置于每一个时代的具体语言应用中,这一观点不仅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与联系,还激发了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探索汉语思维言说逻辑的兴趣。
在马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学习了介词“于”和“於”的用法,更在探索汉文化历史脉动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他们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时代的文献语料,逐渐建构起中国当代言说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于”与“於”在语言中的应用和魅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加留意和使用这两个词语,提高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练习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选取一些包含“于”与“於”的例句,通过分析语境和语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词语的用法。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加深对“于”与“於”的理解。
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改错等,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识别和运用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共同提高语言水平。
此外,马老师还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将汉语的言说逻辑和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应用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四、总结
《古代汉语Ⅱ》是一门集语言、历史、文化、思维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课程难度循序渐进,要点分析透彻。马世博老师以其独特的授课风格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古代汉语的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汉文化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这样的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们提高语言能力,更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该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得当,教学内容充实,学生参与性较强,师生互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明显,深受学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