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没有乌托邦,心向远方自明朗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满街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书评促使我看完了整本小说。于众多人而言,六便士是生活,月亮是诗和远方。高晓松抬头能够看见“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少年抬头能看到什么呢?
在《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讲述了一个不太复杂的故事:40岁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抛家舍业,从英国跑到巴黎学画画,饱受贫穷、饥饿和精神上的煎熬。后来他来到远离现代文明的塔希提岛,并没有绘画天赋的他,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在自己住房的四壁画了一幅惊世骇俗的作品,却又在临死前命人将房子连同该画一起烧毁。
斯特里克兰德,一个原本平凡的人却抛离俗世去追逐艺术之巅、在自由中释放灵魂。他的行为令世人费解,却让我大为震撼。很多人都在扮演着思特里克兰德的前半生,很多人都唾弃着思特里克兰德的后半生,而我,恰恰想要像后半生的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去不顾一切的追逐“月亮”。芸芸众生,多数人用尽全力以赴,却过着平凡的一生,心怀月亮,却又抵抗不了六便士的诱惑,最终向六便士屈服。但我们要记得在庸常的物质生活之上,也有更为迷人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如同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释放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辉。
人生度过一半的斯特里克兰德都能去坚定的追逐月亮,勇敢踏上自己的理想之路。那我们少年呢?我们拥有着青春、满身热血、心怀理想,我们对自己有着超乎常人的自信,在我们心中,未来充满光亮,那我们是否会为了心中的理想,总是怀有执着坚定而又激情饱满的心态呢?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描绘的少年模样: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即使“少年”一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我仍认为,提及少年一词,应与平庸相斥。
少年的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诸行动。我们生逢盛世当不负这盛世。时间总让人成长,但从不指明方向。日后,愿我们少年心之所向,便是光。
少年没有乌托邦,心向远方自明朗,少年心怀乌托邦,心仍向阳肆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