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推荐
书名:《出世入世》
作者:梁漱溟
索书号:I267.1/L41214
推荐理由:本书选编了作者广有影响的深入浅出的作品,谈人生、谈理想、谈生活,启发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对于广大读者积极正确地对待随时遇到的问题,给予哲理上的解释。它对于人们理解生活,快乐生活,得到生活的信心与智慧,都有类似于教科书的作用。
作者简介: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谈读书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说是主见,称之为偏见亦可。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有旁人,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我意见不同的人。这时候,你感觉到种种冲突,种种矛盾,种种没有道理,又种种都是道理。于是就不得不第二步地用心思。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汇贯通。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不会轻易放过,稍有与自己不同处,便知道加以注意。你看到与自己想法相同的,感到亲切;看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感到隔膜。有不同,就非求解决不可;有隔膜,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融汇到你自己。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自己当初一点见解之浮浅,不足以解决问题。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有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
第五层境界:以简御繁。你见到的意见越多,专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段的见解都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御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已经通了,就没有问题。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的手里完全不会用。
第七层境界:一览众山小。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这个浅薄,那个到家,这个是什么分数,那个是什么程度,都知道得很清楚;因为自己从前也是这样,一切深浅精粗的层次都曾经过。
第八层境界:通透。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摘自——《梁漱溟读书的八种境界》
照我看,认真读书的这个认真可以分为三层或三点意思。
先说书是什么?书上有许多文字符号,它代表着人的语言、说话。人说话不是平白无故的,总是在解答什么问题,叫人明白一件事物或明白一个道理。既然书上所写亦即所说的都在解答问题,解决从不知到知的矛盾,所以第一是要带着问题学,不要泛泛地读书,要为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而读书。这样读书就读得进去,读得入,就不会书是书,你是你。就会在你的世界观起影响。
读书的必要在此,进学校的必要在此。因此后来人的知识多过前人。但要利用前人的经验,须要多少实践一下,把书本中所说的话还原到事实上去。没有抓到事实,那不过是空话,或者是一种猜想。赵括善读父书,不会打仗,正是没有还原到事实,停留在抽象道理上,只会说不会做。所以第二就是要做还原功夫,还到所代表的原来那种事实上去。
那么,是否我们完全不知道这章书所说的是什么呢?也还可以知道一点。那就是孔子所志之学不是所有今天大学里各门学科,而是他自己生命上生活上一种学问。此可以孔子称赞他最好的学生的话来作证明。“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今也则亡。”何谓“不迁怒,不贰过”?前人都加讲解,其实都猜想得不对。不过我们知道他所好的学问不是别的学问,而是孔子到老所致力的那种人生生活之学(此可以产生哲学,但非即哲学)。——以上说明读书要作还原功夫,就是还归到事实上,不要停留在名词概念上。
摘自——《梁漱溟:认真读书改造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