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文化研究所
首页 > 学术研究 > 正文

北宋帝陵皇后陵制度初探—以宋神宗永裕陵为例

作者:帝王陵研究专家 王勘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部,皇陵区始建于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下至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21年以后),营建历史长达115年左右。北宋皇陵区共营建有皇帝陵8座,皇后陵21座,形成了我国古代陵墓史上规模空前,体制完备的皇家陵寝区。北宋帝陵皇后陵制度,是北宋帝陵陵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皇后陵寝制度的研究和探查,有益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北宋时期的皇家丧葬习俗、墓葬制度和与陵墓有关的石雕、建筑等艺术成就。

北宋九位皇帝(包括薨后追封)的皇后,总计有29位,其中宋仁宗的张皇后、郭皇后、温成张皇后葬于开封奉先院,宋哲宗的昭慈圣献孟皇后、宋徽宗的显肃郑皇后和显仁韦皇后葬于浙江会稽上亭乡,宋钦宗的仁怀朱皇后死于五国城,后来是否与宋钦宗同为金人以“天水郡公旅梓依一品礼葬于巩洛之原”今已无考,其余22位皇后均葬于巩义北宋皇陵区,由于北宋实行帝后同茔合葬制,除了最后埋葬的宋太祖、宋太宗生母昭宪太后杜氏与宣祖赵弘殷合葬于永安陵外,其他皇后皆单独起陵于帝陵的西北隅。现在,北宋帝陵的地面上有踪迹可寻的皇后陵共计17座,其中陪葬宋宣祖永安陵的宋太祖孝明王皇后和宋太宗懿德符皇后陵,陪葬宋徽宗显恭王皇后陵的宋徽宗明达刘皇后、明节刘皇后陵地面无踪迹可考。北宋诸帝陵中,宋神宗永裕陵陵区祔葬皇后数量最多,皇后陵的遗存和分布亦相对完整,故而本文拟以永裕陵祔葬皇后陵为例出发,对北宋皇后陵制度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宋神宗永裕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南的八陵村东南,原存祔葬皇后陵六座,现地表有遗存的皇后陵四座。其中钦圣宪肃向皇后陵、钦慈陈皇后陵和钦成朱皇后陵由东南向西北依次排列,宋徽宗显恭王皇后陵位于钦慈陈皇后和钦成朱皇后二陵北部。钦圣宪肃向皇后陵位于永裕陵西北隅,为距离永裕陵最近的一座皇后陵,其神道西列望柱南距离永裕陵西北角阙74米,陵园宫城大致为正方形,边长约115米,建筑遗址仅存东北角阙及陵台。陵园现存石雕像20件,缺少望柱1、控马者2、虎2、武官1、宫人2及南门狮2,南神门石雕东、西列间距约33米,每列雕像之间间隔2.32.7米。钦慈陈皇后陵位于钦圣宪肃向皇后西略偏北,东门狮与向皇后西门狮间距约13米,陵园宫城平面亦基本呈正方形,边长约在105110米之间,规模略小于钦圣献肃向皇后陵,地面建筑现存西鹊台、西南角阙、西神门北阙台、北神门西鹊台和陵台,现存石刻24件,缺少望柱1、控马者2、宫人2和西神门门狮1件。钦成朱皇后陵位于钦慈陈皇后陵西略偏北,与钦慈陈皇后陵东西间距10余米,宫城平面亦基本呈正方形,边长约在100米左右,规模略小于钦慈陈皇后陵,地面建筑现存陵台、北神门二阙台、东北和西北角阙,现存石雕像18件,缺少望柱2、控马者1、虎1、羊4、宫人2以及东门门狮2件。显恭王皇后陵位于钦慈陈皇后陵和钦成朱皇后陵二陵北部,其神道石雕像南距钦成朱皇后陵东北角阙约30米,由于水土流失和历年的人为破坏,陵园地面建筑已不存,陵园平面亦基本呈正方形,边长约在100米左右,规模与钦成朱皇后陵大致相当,现存石雕像16件,缺少望柱2、文官2、武官2、宫人2、羊4和南门狮2件。另外,根据《东都事略》卷十四记载,宋徽宗的明达刘皇后“陪葬惠恭皇后园”,明节刘皇后“与明达并园立祠”。惠恭皇后即陪葬宋神宗永裕陵的宋徽宗显恭王皇后,根据这条记载,宋神宗的明达刘皇后和明节刘皇后亦陪葬永裕陵陵区。另据《宋会要辑稿》“后妃一”记载:明达刘皇后“葬昭先积庆院,九月二十日追册为皇后,止以明达为谥,即茔所为园陵,置祠殿,祭别庙”;明节刘皇后“祔明达皇后寝园之西北隅”现显恭王皇后陵西北部即为八陵村居民区,地面上已经看不到任何陵墓痕迹。

根据史料记载和永裕陵皇后陵的现存遗迹,北宋帝陵皇后陵的营建,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皇后陵位于皇帝陵西北,但根据皇后的辈分和皇后陵修建时间不同略有区别。

北宋帝陵皇后陵位于皇帝陵西北的特点,可能与北宋时期盛行的“五音利姓”的风水观念有关。“五音利姓”观念将人的姓氏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再将五音与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对应,进而在阴阳地理上找到对自己姓氏有利的最佳的埋葬方位和埋葬时间。北宋官修地理志书《地理新书》卷一记载,“北宋皇室赵姓为角音,东方木,其气生,其音角,其虫苍龙”。北宋皇室的赵姓尊角音,对应五行之中的木,而木住东方,因而阳气在东。角姓的阴阳地理吉地应以东高西下为最佳,《地理新书》又记载“东高西下为角地......南高北下为徵地,角姓亦可居之”。可见,北宋皇陵的地理风水选择,同时兼顾角音和徵音的吉地规律,因而呈现出西北地垂、东南仰高的特点。因此,北宋皇陵在营建的过程中,将帝陵的下宫修建于帝陵上宫的西北部,同时,将皇后陵、陪葬墓以及附属的寺院均修建在帝陵上宫西北部。根据《宋会要辑稿》礼二九之二七记载:(乾兴元年)八月六日,司天监言,太宗梓宫先于丙地内奉安。按经书,壬、丙二方皆为吉地,今请灵驾先于上宫神墙外壬地新建下宫奉安,俟十月十二日申时发赴丙地幄次,十三日申时掩皇堂。根据这条记载,北宋皇陵在规划陵区内的陵墓和建筑时,遵循“五音利姓”风水理论角音利丙、壬方位的原则,又有“四月九日,入内都知张景宗言山陵西北隅可以创造佛寺,就命监修下宫带御器械皇甫继明、合门祗候郭延化兼管勾修创。后赐名永定禅院”记载,北宋皇帝陵附属的皇后陵、陪葬墓、佛寺等建筑多位于皇帝陵之西北。

从宋神宗永裕陵的皇后陵分布看,北宋皇陵同一兆域内,根据皇后的辈分和生前地位的不同,不同皇后陵的位置也有差别。同一兆域内,晚建的皇后陵位于早建的皇后陵的西北,辈分低的皇后陵一般位于辈分高的皇后陵陵区的西北或北侧,同时,摄政的皇太后或皇帝的原配皇后陵一般距离帝陵最近。钦圣宪肃向皇后为宋神宗原配皇后,1085年,宋哲宗继位,尊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去世,一度临朝听政。而钦慈陈皇后陵生前仅为神宗掖庭御侍,生徽宗赵佶后升为美人,其子徽宗即位后追封为太后,身份和地位低于向皇后,因此,钦圣宪肃向皇后陵的位置位于与其同年同月入葬(建中靖国元年五月)的钦慈陈皇后陵东南,且距宋神宗永裕陵最近。钦成朱皇后,为宋哲宗生母,生前为神宗宫嫔,为神宗生育哲宗、蔡王赵似、徐国公主、邓国公主等子女,其子哲宗即位后封为皇太妃,身份地位与钦慈陈皇后相当,但因其葬于崇宁元年二月,要晚于钦慈陈皇后和钦圣宪肃向皇后,因此钦成朱皇后陵位于钦慈陈皇后陵西北。显恭王皇后为徽宗皇后,辈分上低于宋神宗的三位皇后,因此其陵位于神宗皇后陵的北部。

北宋时期,如皇后薨于本其夫卜陵建陵之前,一般祔葬于先代帝王陵的西北,通常位置安排在先代皇后陵区的北部。如宋真宗章穆郭皇后,祔葬于永熙陵明德李皇后陵、元德李皇后陵的北部;宋徽宗显恭王皇后,祔葬永裕陵钦成朱皇后陵、钦慈陈皇后陵的北部等等。

二、皇后陵的规制基本相同,但根据皇后的丧葬时间和地位的不同略有区别。

根据《宋会要缉稿》中关于宋真宗章献明肃刘皇后陵规制的记载:准诏同司天监详定山陵制度。皇堂深五十七尺。神墙高七尺五寸,四面各长六十五步。乳台高一丈九尺,至南神门四十五步。鹊台高二丈三尺,至乳台四十五步。诏下宫更不修盖,余依。石门一,合二段,长一丈二尺五寸,阔六尺,厚二尺。越额一,长一丈八尺,高四尺五寸,厚二尺五寸。直额一,长一丈八尺,阔四尺,厚二尺五寸。挟二,长一丈二尺,阔二尺五寸,厚二尺。门砧二,长五尺,阔二尺五寸,厚二尺。门砌三,阔、厚二尺二寸,长六尺。一长三尺。榼柱一,长一丈三尺五寸,阔二尺,厚一尺。漆灯盆一,座盆高四尺五寸,径三尺;座方二尺五寸,厚一尺。腊灯烛台一,座高二尺,径一尺五寸。宫人二,高八尺,阔二尺五寸,厚二尺;土衬二,长四尺,阔三尺五寸,厚六寸;座二,长三尺五寸,阔三尺,厚八寸。文武官四,身高九尺五寸,阔二尺五寸,厚二尺;土衬四,各长四尺,阔三尺,厚六寸;座四,长三尺五寸,阔二尺五寸,厚八寸。羊四,高六尺五寸,阔六尺,厚二尺五寸;土衬四,长七尺,阔三尺五寸,厚六寸;座四,长六尺五寸,阔二尺五寸,厚八寸。虎四,高六尺五寸,阔五尺,厚三尺;土衬四,长六尺五寸,阔四尺,厚六寸;座四,长六尺,阔三尺五寸,厚八寸。马二,长一丈,头高六尺,厚三尺五寸;土衬四,长七尺五寸,阔四尺五寸,厚八寸;座二,长七尺,阔四尺,厚八寸。把马官四,高八尺五寸,阔二尺五寸,厚二尺;土衬四,长五尺五寸,阔三尺,厚六寸;座四,()[]五尺,阔二尺五寸,厚八寸。望柱二,长一丈四尺,径二尺五寸;土衬二,方四尺五寸,厚六寸;座二,方三尺。师子八,高六尺五寸,阔五尺,厚三尺;土衬八,长六尺五寸,阔五尺,厚六寸;座八,长六尺,阔四尺五寸,厚八寸。十一日,小祥,群臣入临,释服,奉慰如仪。与永裕陵祔葬皇后陵现存建筑遗址和石雕像对照分析,北宋皇后陵的陵寝制度是相对整齐划一的,每一座皇后陵均坐北朝南,而且陵园的地势亦和皇帝陵一样北低南高。陵园的建筑自南而北依次被鹊台2、乳台2、神道石刻、陵园神墙和陵台组成,陵园基本均呈正方形,神墙每面正中均开辟一门,称神门(东、西、南、北四神门),每座神门外均有门狮两件,门阙一对。陵园的四角建角阙,这些建筑的设置与皇帝陵基本一致,只是规模明显缩小。南神门外列神道,神道石刻计22件(不含四门石狮),石刻自南至北计有望柱2、马2、控马者4、虎4、羊4、武官2、文官2、宫人2。皇后陵的石刻相较皇帝陵缺少象和驯象人,瑞禽,甪端,客使,武士和上马石等种类,体量规模也显著缩小。

虽然北宋帝陵的皇后陵的规制基本相同,但不同时期的皇后陵的规模仍有一些显著的差别。《宋史》记载宋太祖孝明王皇后,孝惠贺皇后陵园制度:太祖孝明、孝惠二后。乾德元年十二月七日,皇后王氏崩。二十五日,命枢密承旨王仁赡为园陵使。时议改卜安陵于巩,并以二后陪葬焉。皇堂之制,下深四十五尺,上高三十尺。陵台再成,四面各长七十五尺。神墙高七尺五寸,四面各长六十五步。南神门至乳台四十五步,高二丈三尺。吉仗用中宫卤簿,凶仗名物悉如安陵而差减其数,孝惠又减孝明焉。宋真宗章献明肃刘皇后陵“十日,司天监详定山陵制度。皇堂深五十七尺。神墙高七尺五寸,四面各长六十五步。乳台高一丈九尺,至南神门四十五步。鹊台高二丈三尺,至乳台四十五步。诏下宫更不修盖,余依”。宋真宗章惠杨皇后陵“司天监定神台高下、入地深浅、神墙步数、皇堂门阔及鹊台、乳台相去步数,诏皇堂用四十五尺,神墙高一丈,余依,从之。宋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陵“大行皇太后山陵一行法物,宜依元丰二年慈圣光献皇后故事。皇堂之制,下深六十九尺,面方二丈五尺,石地穴深一丈,明高二丈一尺。鹊台二,各高四丈一尺。乳台二,各高二丈七尺。神墙高一丈三尺。”

又据《宋会要缉稿》记载宋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陵制度:皇堂开土厥,下深六十九尺,填筑六尺,面方二丈五尺,石地宫深一丈,明高二丈一尺,鹿巷长七十二尺。神台高四十一尺,下脚一十九步,计九十五尺。神圹高一丈三尺。山门角阙各大办高二丈七尺,次办高二丈三尺,小办高一丈九尺。鹊台二座,各大办高二丈七尺,次办高二丈三尺,小办高一丈九尺。乳台二座,各高二丈七尺。神门四座,每座三间,各四椽四铺,作事步间修盖,深二丈,平柱长一丈二尺。献殿一座,共深五十五尺。殿身三间,各六椽五铺,下昂作事四辅角、二夏头步间修盖,平柱长二丈一尺八寸。副阶一十六间,各两椽四铺,下昂作事四转角步间修盖,平柱长一丈。一、火丕亭二座,每座五间,各四椽四铺,柱头作事深二丈二尺。每座二一转角,柱高一丈二尺。铺屋四座,每座二间,各两椽,单科直赞,作事深一丈二尺,柱高八尺。宫人二个,各身高八尺,背阔二尺三寸。狮子八个,各高六尺一寸已上至六尺六寸已下,胸开二尺七寸。文武官四个,各身高九尺以上,九尺三寸已下,背阔三尺七寸。羊四个,坐高六尺一寸,胸阔二尺三寸。虎四个,坐高五尺六寸,胸阔二尺二寸。马二匹,各高五尺三寸,头尾长九尺,鞍辔事件全。把马官四个,各身高八尺,背阔二尺二寸。望柱二条,各高一丈三尺二寸,径围七尺八寸。门下合二段,各长一丈二尺五寸,阔六尺,厚二尺。越额一段,长一丈八尺,高四尺五寸,厚二尺五寸。挟二段,各长一丈二尺,阔二尺五寸,厚二尺。直额一段,长一丈八尺,阔四尺,厚二尺五寸。门砧二段,各长五尺,阔二尺五寸,厚二尺。门砌三段,各阔厚二尺,二段长各六尺宋,一段长三尺。榼锁柱一条,长一丈三尺五寸,阔二尺,厚一尺五寸。漆灯盆一座,计二段。盆一段高四尺五寸,径三尺;座一段方二尺五寸,厚一尺。蜡烛一段,高二尺,径一尺五寸。宋神宗钦成朱皇后陵:准尚书省札子,今来园陵皇堂用四十五尺,依朝旨参酌增损丈尺等。其修砌皇堂地宫、鹿巷、厢壁、火口、土闇在四十五尺内,并依去年皇堂故例,开深六十九尺,打筑六尺,的用六十三尺。”今来阴阳官胡晟等状,依经法开掘五十三尺,打筑八尺外,的用四十五尺的,据本书礼三七之六八改。。今来既用石地宫,若依修奉所状内事理,除别无典礼该载外,取到太史局状:看详胡晟等状内所定皇堂下深并填筑丈尺填,即别无妨碍。内看详神墙高一丈,即未合经法。若用九尺或一丈一尺,及神台等若依去年故例修制,各别无妨碍。内参酌增损丈尺名件,即阴阳经书不载,若依所请,即无妨碍。又取到太常寺状,勘会建中靖国元年园陵神墙用一丈三尺。诏用一丈一尺,余依修奉所申。

从以上几座皇后陵园的规制来看,从宋太祖时期到宋徽宗时期,皇后陵的皇堂深度由45尺至57尺,再至69尺,时间越晚,深度越深。从史料中对钦圣宪肃向皇后陵和章献明肃刘皇后陵的地宫石门规模记载看,两座皇后陵石门、越额、直额、门砌等部件的尺寸基本一致,与已经发掘的陪葬宋太宗的元德李皇后陵的石门规模相比均显著增大,甬道的面积也更为宽阔。由此可以推论出,北宋晚期的皇后陵的材质(石地宫)、规模和皇堂深度,均较早期的皇后陵有显著的不同。

此外,北宋时期,皇后陵一般不再另立陵名,如宋太宗元德李皇后入葬时曾议立陵号:继宗为按行园陵使。议立陵号,太常礼院言:唐德宗昭德皇后王氏,顺宗之母,始葬崇陵,睿宗肃明皇后始葬惠陵,后祔葬桥陵。周显德末,都省集议,引故事帝后同陵谓之合葬,同葬兆谓之祔葬。汉吕后陵在长陵西百余步,以同茔兆而无名号。又唐穆宗二后,王氏生恭宗,萧氏生文宗,并祔葬光陵之侧。今园陵鹊台在永熙陵封地之内,从之。北宋21座皇后陵中只有陪葬宋太祖永康陵的宋真宗章怀皇后潘氏有陵号,“至道三年六月追册为庄怀皇后,陵曰保泰,神主祔后庙”。

但北宋时期,皇后陵有“山陵”“园陵”之别,北宋四位曾临朝称制的皇后:宋真宗章献明肃刘皇后,宋仁宗慈圣光献曹皇后,宋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宋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的陵园称山陵。《宋会要缉稿》章献明肃刘皇后条有“命枢密副使李谘往山陵祭告复土”等语,慈圣光献曹皇后条有“山陵修奉,深虑有司过有烦劳,枉费人力,不能仰承遗诰务遵俭省之意,可豫戒三司,斟酌转移应付,毋得宽剩计置。除京西路转运司自合供办,其诸道非抛降毋得妄有进助”,“明道山陵故事,启菆,百官服初丧服,入内内侍省都知押班以下并军员、三班使臣、伎术官不服,请如故事”等语,宣仁圣烈高皇后条下有“山陵了毕,五使以下管勾等官祔庙毕,宰臣以下应奉行事官并赐器币有差,两该赐者从一多给”等语,钦圣宪肃向皇后陵条下有“七月一日,诏吏部尚书陆佃赎铜十斤,起居舍人李昭放罢,少府少监韩粹彦降一官,坐钦圣宪肃皇太后山陵奉虞主不恭。佃尝自言,故薄其罪”等语,说明北宋临朝称制的皇后陵与帝陵一致称“山陵”。从《宋史》中关于章献明肃刘皇后陵“诏下宫更不修盖,余依”的记载,有可能起初追册为山陵的皇后墓还准备修建下宫,但从钦圣宪肃向皇后陵和章献明肃刘皇后陵的地宫石门规模记载看,两座皇后陵石门、越额、直额、门砌等部件的尺寸基本一致,与已经发掘的陪葬宋太宗的元德李皇后陵的石门规模相比均显著增大,甬道的面积也更为宽阔。由此可以看出,被追册为“山陵”的皇后陵寝的规模和形制要大于只有“园陵”称谓的其他皇后陵。

三、皇后的丧仪和陵墓营建与皇帝陵类似,同样由治丧、灵驾指挥和修陵等机构组织和处理。

北宋皇后陵的营建过程与皇帝陵类似,只是时间要短于皇帝陵。通常,北宋帝陵遵循“七月而葬”的制度,皇帝的治丧、修陵、发引、葬礼等事宜要在七个月内完成,而皇后的的治丧、修陵、发引、葬礼等事宜通常在三、四个月内就要完成。从现存史料看,北宋皇后陵中营建时间最长的是宋太宗明德李皇后陵(景德元年三月至景德三年十月),时间最短的是陪葬永熙陵的宋真宗章穆郭皇后陵(景德四年四月至景德四年六月)。与皇帝陵的修建过程类似,北宋王朝会成立专门的治丧、灵驾指挥和修陵等机构来负责皇后的丧、修陵、发引、葬礼等事宜。由宰相为首的园陵五使全面负责皇后的丧葬,分别是山陵使、礼仪使、仪仗使、卤薄使和桥道顿递使。

以宋神宗永裕陵陪葬皇后陵为例,钦圣宪肃向皇后陵,“尚书右仆射曾布为山陵使,吏部尚书陆佃为礼仪使,兵部侍郎何执中为卤簿使,吏部侍郎张舜民权仪仗使,给事中、兼权开封府温益权桥道顿递使”。钦慈陈皇后陵“诏大行皇太后山陵五使而下,并兼领追尊皇太后园陵。又诏祔葬永裕陵”。(山陵五使与向皇后陵相同)。钦成朱皇后陵“命中书侍郎许将为园陵监护使,延福宫使、入内内侍省都知冯世宁为园陵都监,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张存为园陵修奉总管,尚书礼部侍郎周常为礼仪使,尚书兵部侍郎邹浩为仪仗使,尚书工部侍郎龚原为卤簿使,尚书刑部侍郎杜常为桥道顿递使”。宋徽宗显恭王皇后陵“命中书侍郎林摅为大行皇后园陵使,尚书礼部侍郎李图南为礼仪使,尚书兵部侍郎沈锡为仪仗使,尚书工部侍郎贾炎为卤簿使,尚书刑部侍郎马防为桥道顿递使”。园陵五使的职责与皇帝山陵五使职责类似,山陵使负总责,一般由宰相或中书担任,礼仪使负责丧礼的礼仪制度,一般由翰林学士,礼部侍郎担任(向皇后陵礼仪使为吏部侍郎),卤薄使负责指挥葬礼过程中使用的卤薄,仪仗使一般没有单独的执掌,“但命宪司督促诸司而已”,桥道顿递使负责从京城到巩义陵区的交通和供给工作。钦圣宪肃向皇后陵和钦慈陈皇后由开封府最高官吏开封府尹温益担任,钦成朱皇后陵和显恭王皇后陵则由执掌法律,刑律工作的刑部侍郎担任桥道顿递使。皇后陵寝的具体修筑工作由以园陵按行时为首的陵寝建造机构完成,与皇帝陵的营建机构略有区别,皇后陵的陵寝建造机构主要由园(山)陵修奉都监、园(山)陵总管、园(山)陵监护使、园(山)陵按行使(山陵又称都大管勾山陵事)组成,这些机构的首脑大多数由宦官首领担任。

四、北宋皇后陵不仅以数个皇后祔葬一位皇帝陵园,而且一个陵区内的数座皇后陵可以同时营造。

以宋神宗永裕陵陪葬后陵为例,钦圣献肃向皇后薨于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正月,而钦慈陈皇后薨于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六月,但两座皇后陵均完成于建中靖国元年五月。根据史料记载,“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十六日,追封皇太妃为皇太后,诏大行皇太后山陵五使而下,并兼领追尊皇太后园陵。又诏祔葬永裕陵”,钦慈陈皇后陵很有可能是在钦圣宪肃向皇后薨后,与钦圣宪肃皇后陵同时修建,而且共用一套建陵管理机构。此时距离陈皇后去世已12年之久。

北宋皇后陵的修建类似的情况还有:宋太祖孝惠贺皇后薨于后周显德(公元958年)五年,孝明王皇后薨于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十二月,两位皇后均在乾德二年四月(公元964年)四月随着永安陵改卜巩县时祔葬宣祖永安陵。宋太祖孝章宋皇后薨于至道元年四月(公元995年)四月,宋真宗章怀潘皇后薨于端拱二年五月,两位皇后均于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正月祔葬太祖永昌陵。宋真宗章献明肃刘皇后薨于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章懿李皇后薨于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正月,两位皇后均于明道二年十月祔葬真宗永定陵等。根据这些史料记载,北宋帝陵存在在同一兆域内同时营建数座皇后陵的制度。

五、北宋皇后陵修建流程与皇帝陵相似,首先修建皇堂,待皇后入葬、掩皇堂后修建其他地面建筑和石像生。

  《宋会要辑稿》宋神宗钦成朱皇后丧仪条下有“二十八日,太史局选到追尊皇太后斩草破地宜用四月初六日庚寅吉,时宜用当日辰初四刻。先自皇堂下手刻期趁办大葬外,神门阙角等继续修盖。从之”的记载,北宋帝陵盛行皇帝七月而葬,皇后三至五个月下葬的记载。一座帝后陵寝,地上地下建筑、石像生工程浩大,很难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从卜地、按行、采石到全部工程完工的任务。因此,北宋帝后陵寝的修建流程和唐代帝陵相似,一般首先修建皇堂(地宫),待帝后入葬完毕,葬礼结束后,再逐渐修建地面其他建筑和石像生。

六、北宋时期,通常在营建皇后陵的同时,集中修整陵区内的其他墓葬,充实陵园,并安葬皇室子孙陪葬帝陵。

根据《宋会要缉稿》的记载,在营建陪葬宋太宗永熙陵的元德李皇后陵的时候,“八日,宗正卿赵安易言:请因元德皇太后山陵之时,并懿德、淑德、庄怀皇后,各就旧位茔园改卜陵台。司天监状:《葬范》云因凶亦可大葬诸丧。今因园陵增修陵台,并吉。诏可”。“懿德”即为祔葬宋宣祖永安陵的宋太宗懿德符皇后,“淑德”即为祔葬宋宣祖永安陵的宋太宗淑德尹皇后,“庄怀”即为祔葬宋太祖永昌陵的章怀潘皇后。宋代史料中,只记载宋太宗懿德符皇后薨于后周,淑德尹皇后薨于开宝八年(公元975年)12月,但未载两位皇后祔葬永安陵的时间。从这条记载可以推断,懿德、淑德皇后祔葬永安陵的时间至迟不会晚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1)。史料中关于宋真宗章怀潘皇后的祔葬时间一般均记载为宋太宗至道三年正月,章怀潘皇后薨时的身份,为宋真宗为襄王时的亡妻,薨时封号为莒国夫人,至道三年正月祔葬永昌陵时,宋真宗为太子尚未即位,因此章怀潘皇后可能仅以亲王或太子夫人之礼随宋太祖孝章宋皇后葬礼祔葬永昌陵,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即位,追封莒国夫人潘氏为庄怀皇后(后改谥章怀),号潘皇后墓曰保泰陵,宋真宗咸平元年,在修建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的同时,改卜章怀皇后陵台,将章怀皇后茔园扩建为皇后陵。祔葬永安陵的淑德、懿德两位皇后是否也是类似的情况,史料无明确记载。

北宋时期,在皇后发引、入葬的同时,北宋王朝会以皇后入葬大礼为据,同时将应祔葬皇陵的大量皇室子孙的灵柩发引至北宋帝陵区入葬。如《宋会要缉稿》记载,宋徽宗显恭王皇后祔葬永裕陵条下“大行皇后园陵斩草用十月二十四日,斥土用十一月十三日,葬用十二月二十七日。诸宗室合祔葬者,并依大行皇后月日时刻”。另据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记载,元佑九年(公元1094年)二月随宋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葬礼陪葬北宋帝陵的宗室子孙多达二百余人。宋真宗章怀皇后潘氏以亲王夫人礼随宋太祖孝章宋皇后祔葬永昌陵等。

七、北宋皇后陵与权攒、殡宫之制

北宋皇后陵的营建制度仿照皇帝陵制,皇后生前不预修陵寝,北宋皇后陵均卜地营建于皇后死后。北宋皇后去世至入葬的时间长短不等,如宋太祖孝章宋皇后,薨于至道元年四月,葬于至道三年正月,时间长达两年八个月之久;宋太宗明德李皇后,薨于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三月,葬于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十月,时间长达三年零七个月之久;而宋真宗章穆郭皇后,薨于景德四年四月,葬于景德四年六月,时间仅有两个月左右。皇后薨逝到入葬期间,除早年卜葬后期迁葬的皇后外,北宋皇室通常将皇后的梓宫选择一处临时的场所停放,安排守灵,祭祀等活动,直到皇后入葬为止,称为权殡或权攒。从史料的记载看,权攒制度最早出现于北宋,在南宋时期成为南宋帝后陵寝的营建形制,为此后明清等朝代所仿效。

北宋皇后薨后的权攒场所,分为三种情况:

其一,权攒于皇宫之内。如皇后薨逝至入葬时间较短,权攒通常选择皇宫的某一所宫殿或宫殿附近进行。以宋神宗永裕陵祔葬后陵为例,宋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薨后,“十一日,殡于慈德殿之西阶,百官班临,慰上于东厢,次诣内东门进名奉慰”。宋徽宗显恭王皇后薨后,“维大观二年,岁次戊子,九月戊申朔,二十六日癸酉,大行皇后崩于坤宁殿,旋殡于皇仪殿西阶”。类似的权殡,权攒于皇宫的情况在北宋时期是比较常见的。

其二,权攒于开封的佛寺或道观之中。如皇后薨逝至入葬时间较长,权攒通常选择在都城开封的佛寺之中进行。如宋神宗钦成朱皇后薨后,“诏迁于皇仪殿治丧,大殓后择日出殡普安院,仍权用彩轝奉安,出右掖门”,灵柩权殡于开封普安禅院。宋神宗钦慈陈皇后薨后,“哲宗元佑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美人陈氏薨,赠充仪,菆涂于万寿观。九年二月,移菆多庆寺之东。绍圣四年四月,赠贵仪”,灵柩临时殡葬于开封城的万寿观和多庆寺中,后迁葬于永裕陵。宋太宗元德李皇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薨后,至至道三年正月入葬前,亦“盖缘梓宫旧攒普安院”。这三位皇后权殡于佛寺、道观之中有可能与他们薨时的身份为皇妃有关。按照宋制,皇妃薨后,通常葬于开封附近的佛寺、道观之中,且可能不起陵台,以形似南宋帝陵石藏的形式安厝。如宋真宗章懿李皇后“夷简乃请治用一品礼,殡洪福院”,“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壮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

其三,修建专门用于掩攒权殡的殡宫。这在明清时期较为多见,如明代在京郊营建有巩华城殡宫,清代在京郊营建有田村、沙河等殡宫。殡宫之制最早出现于北宋,如果皇后薨后,长时间内没有按行到利于国音的吉地,或者出于其他风水方面的禁忌,皇后长时间无法入葬后陵,则安葬在开封城郊外的殡宫之中。如宋太祖孝章宋皇后,从薨至葬长达一年八个月之久,据《宋会要缉稿》记载:“十四日,太常礼院言:权攒日,请依恭孝太子权殡礼例,辍朝一日,群臣进名奉慰。从之。初议卜陪葬永昌陵,司天言是岁在未,阴阳所忌,故权攒于涉台(《宋史》称沙台)”。宋太宗明德立皇后,从薨至葬长达三年零七个月之久,据《宋史》《宋会要缉稿》记载“二十八日,司天监言:准诏()[]翰林天文择阴阳官,以诸家葬书同选定园陵岁月、方位,缘今年岁在甲辰,不利动土,须俟丙午年十月方吉。请止于今年闰九月二十二日,就西北壬地权攒”。“六月一日,礼仪使言:请就安肃门外浚仪县旌孝乡程赵村沙台设攒宫,用堑笼帐。灵驾由西上合门、朝堂门、右升龙门出干元门、阊阖门,过白鹘桥,出安肃门,至普济院东。神主回日入右掖门、右承天门,于万安宫奉安。从之。”根据这些史料分析,北宋营建殡宫,权攒皇后灵柩的主要原因是出于风水吉祥和有利国音的考虑,“须俟丙午年十月方吉。请止于今年闰九月二十二日,就西北壬地权攒”,“丙午年十月”即为景德三年十月,“西北壬地”为北宋皇族赵姓角音所利方位。文献中提到的“安肃门外浚仪县旌孝乡程赵村沙台设攒宫”,沙台殡宫有可能是我国陵墓修建史上第一座专门用于权攒帝后灵柩的宫殿建筑。

八、北宋皇后陵中的“皇后庙一室制葬”制度

根据史料记载,北宋皇陵区应埋葬有北宋22位皇后,除宋宣祖昭宪太后与宣祖合葬永安陵外,应建有皇后陵21座,但北宋皇陵区地面现存遗址的皇后陵园只有17座,有四座皇后陵园没有任何遗迹可寻,这可能与北宋皇后陵墓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葬制—““皇后庙一室制葬””有关。

宋宣祖赵弘殷永安陵之西北,原祔葬有宋太祖孝明王皇后,宋太祖孝惠贺皇后,宋太宗懿德符皇后,宋太宗淑德尹皇后四座皇后陵,但地面现存遗迹的皇后陵仅有两座。据《东都事略》卷十三宗室条下记载:太祖孝惠贺皇后,“生秦国晋国二公主、魏王德昭。五年,寝疾薨,年三十。建隆三年四月,诏追册为皇后。乾德二年三月,有司上谥曰孝惠。四月,葬安陵西北”。宋太祖孝明王皇后“乾德元年十二月崩,年二十二。有司上谥,翰林学士窦仪撰哀册文。二年四月,葬安陵之北。神主享于别庙。太平兴国二年,祔享太庙”。宋太宗淑德尹皇后“早薨。及帝即位,诏追册为皇后,并谥,葬孝明陵西北。神主享于别庙,后升祔太庙”。懿德符皇后“开宝八年薨,年三十四。葬安陵西北。帝即位,追册为皇后,谥懿德,享于别庙”。

宋宣祖永安陵建成于乾德二年四月,宋太祖的孝惠,孝明二后均薨于改卜安陵之前,改卜安陵,“二十五日,命枢密承旨王仁赡为园陵按行使赡,时议改卜安陵于巩县,并以孝明、孝惠二皇后陪葬安陵,又命内侍二人分为园陵监护使”。“十七日,礼仪使言:宣祖灵驾与孝惠皇后灵舆自故安陵发引,同日孝明皇后灵驾自内发引,其吉、凶仪仗至城西御庄西合路。今请孝明灵驾俟至御庄西,少俟宣祖灵驾至”。孝明,孝惠二皇后薨于宋太祖在位之时,改卜安陵同葬二皇后,因此两位皇后有可能是以正式的皇后丧葬制度下葬。而太宗淑德、懿德两位皇后,《宋会要缉稿》中并未记载两位皇后的入葬情况和陵寝营建时间,仅于元德李皇后陵条下有“八日,宗正卿赵安易言:请因元德皇太后山陵之时,并懿德、淑德、庄怀皇后,各就旧位茔园改卜陵台。司天监状:《葬范》云因凶亦可大葬诸丧。今因园陵增修陵台,并吉。诏可”。记载,懿德、淑德皇后,在太宗即位后追封为皇后,而元德李皇后陵建于宋真宗咸平元年,咸平元年,懿德、淑德皇后的陵寝与此之前尊号为莒国夫人的庄怀皇后并称“茔园”似与利制不符,北宋皇后陵均称“园陵”或“山陵”,而淑德,懿德皇后的陵寝此处仍称“茔园”,有可能与淑德,懿德皇后葬制有别有关。淑德皇后后周时即早薨,葬于孝明王皇后陵西北,懿德符皇后入葬时间不详,且宋真宗时期仍称“茔园”。根据史料推测,淑德、懿德皇后入葬时间有可能早至太宗即位之前,从淑德尹皇后“葬孝明陵之西北”推测,淑德皇后有可能与孝明、孝惠皇后同时入葬,以亲王夫人之利祔葬孝明王皇后陵西北,懿德符皇后亦应葬于薨后不久,太宗即位以前,两位皇后均以亲王夫人的身份陪葬宣祖皇后陵区,因而不具备皇后陵的规制,太宗即位后追封两位夫人为皇后,但似未提高两位皇后的墓葬规制,直到真宗咸平年间,才对陵台加以整修。现存于宋宣祖永安陵西北的两座皇后陵,很有可能是宋太祖的孝明、孝章两位皇后之陵,宋太宗淑德、懿德两位皇后陵可能因其不具备皇后陵的规制,没有崇修石像生和建筑,因而遭破坏后地面已不存痕迹。宋真宗可能因尊崇父制,只为父亲的两位先后崇修陵台,而没有像章怀皇后一样,为两位先帝皇后按照皇帝陵的规制营建建筑和石像生。

又如,宋徽宗的明达刘皇后、明节刘皇后的葬礼情况,《宋会要缉稿》与《东都事略》记载有所出入。《东都事略》卷十四记载,宋徽宗的明达刘皇后“陪葬惠恭皇后园”,明节刘皇后“与明达并园立祠”。惠恭皇后即陪葬宋神宗永裕陵的宋徽宗显恭王皇后,根据这条记载,宋神宗的明达刘皇后和明节刘皇后亦陪葬永裕陵陵区,但据《宋会要辑稿》“后妃一”记载:明达刘皇后“葬昭先积庆院,九月二十日追册为皇后,止以明达为谥,即茔所为园陵,置祠殿,祭别庙”。明节刘皇后“祔明达皇后寝园之西北隅”按此记载,明达刘皇后“即茔所为园陵,置祠殿,祭别庙”,未提及陪葬显恭皇后事,而“茔所”可能是指昭先积庆院。明达、明节二皇后出身卑微,生前进至贵妃,薨后册为皇后,《宋会要缉稿》又记载“奉诏明达、明节皇后园陵棘寨内擅动土,许人告捕”。有学者推测认为明达刘皇后可能先权殡于开封昭先积庆院,后迁祔宋神宗永裕陵,陪葬显恭王皇后陵园,明节刘皇后葬于明达刘皇后陵园西北隅,与明达并祠而立。

根据宋代史料分析,如宋太宗淑德尹皇后,懿德符皇后,宋徽宗明达刘皇后,明节刘皇后以贵妃或亲王夫人追封皇后,从皇亲陪葬墓升级为皇后陵的形制,有可能与宋仁宗张皇后,温成张皇后二陵相仿。“景佑元年正月九日元年,司天监言:准诏,太常礼院定到陵台制度,修展墙围,移正门户,石作墙外据地步置棘(),献堂安鸱尾,别无妨碍。兴修年月至乙亥年二月八日利便兴,从之”,宋仁宗温成张皇后葬开封奉先院。“七月六日,诏以温成皇后旧宅立庙,参定四时飨祀之制。太常礼院言:检详国朝孝惠皇后,太祖嫡配,即陵所置祠殿以安神主,四时设常馔,无荐飨之礼。今宜就葬所立祠殿,参酌孝惠故事施行。仍请题葬所曰温成园。复诏详议以闻。礼院上言:准诏就葬所立祠殿,请庙南设一门,用二十四戟。其殿间室并石鸰、神主制度,并乞依皇后庙一室制。从之”。宋仁宗张皇后,温成张皇后薨时身份仅为皇妃、贵妃,追封为皇后,与明达、明节、淑德、懿德四后身份相仿,因此其陵寝可能没有采用其他皇后陵制度,而是“依皇后庙一室制葬”,有可能是皇后陵制的特例。北宋建立后,孝惠皇后初陵制度为亲王夫人,贵妃所沿用。太宗淑德皇后、懿德皇后为太宗追封后,或许处于风水和有利国音的考虑,在太宗、真宗时期,仅崇筑陵台,修葺园墙,并未按照一般的皇后陵那样修建石像生、角阙、阙台、神门等建筑。而宋徽宗明达皇后、明节皇后由贵妃追册为皇后,依照宋仁宗温成张皇后,张皇后,孝惠贺皇后故事,亦采用了“依皇后庙一室制葬”形制,园寝规模较小,且没有大规模的建筑和石像生设置,因此历经近千年的盗掘破坏,地面无踪迹可寻。而宋真宗章怀潘皇后,虽同样以亲王夫人之葬制升为皇后陵,有可能因为宋真宗对原配夫人的恩宠追念之故,没有采取“依皇后庙一室制葬”的形制,而是以一般的皇后陵制度重修陵园,因其不符合北宋皇后陵的一般制度,宋真宗特号墓为陵,为章怀潘皇后陵号名保泰。

“依皇后庙一室制葬”是北宋皇后陵寝的特殊形制,这种特殊葬制也许是北宋皇陵区现存皇后陵园数量与史载数量不符的主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北宋时期皇后陵制度与皇帝陵制度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均受到当时流行的“五音利姓”和“丙壬吉位”理论的影响,均于墓主人薨后,卜地营陵,由宰相为首组织专门的治丧、灵驾指挥和修陵等机构组织和处理丧事等等。同时,北宋皇后陵制度相较于汉、唐、明、清皇后陵制度而言,又存在着很多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特点,如首创权殡、殡宫制度,“皇后庙一室制葬”制度等等。北宋皇室丧葬制度,上呈汉唐,下启明清,是我国古代陵墓发展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北宋时期皇后陵墓制度的初步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对北宋时期与丧葬制度相关的风水理论、礼仪观念和政治制度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威尼斯886699网站开发小组  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