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海洋大学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服务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为重要使命,突出统筹布局、动态调整、改造升级、机制保障“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加快推进新一轮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不断夯实一流本科教育建设。
一、突出统筹布局,打造蓝色专业体系
该校立足海洋特色办学,坚持“扎根淮海,面向黄海,辐射沿海,走向深海”的服务方向,主动谋划、科学布局,深入探索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办学之路。一是建强学科支撑。坚持以“海洋科学”省级优势学科为基础,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点领域,聚力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新兴学科增长极,构筑“海洋主线、理工主体、人文基础,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体系,努力实现学科发展带动专业建设。二是构建特色专业集群。学校主动对接江苏海洋经济主导产业,发挥人才培养的集成优势,重点发展海洋科学类、海洋工程类相关专业,增设涉海专业及专业方向,重组成立了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海洋工程学院。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医药产业布局“中华药港”建设的战略需求,开展校企联合,重点建设药学类专业,推动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三是拓展开放办学。依托地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的独特区位,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开放办学拓展计划,与乌克兰国立造船大学等沿线国家高校开展海洋人才培养交流合作,举办合作办学项目,扩大留学生规模,不断强化专业特色优势。近三年,学校10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双万计划”,4个专业通过江苏省品牌专业一期工程验收,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二、突出动态调整,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该校积极探索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着力做好专业设置“加减法”,努力使专业发展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一是严格专业准入制度。完善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细化新专业设置条件和评审要求,根据专业建设规划,着力发展区域海洋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的新兴专业,主动布局“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专业,把好专业入口关。二是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注重深化学分制改革,探索大类培养模式,最大限度放开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限制。按照兴趣专长、学习困难、特殊类型三种情况,分别制定转专业管理办法,允许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2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通过学生对专业的选择研判,促进专业优胜劣汰。三是落实专业退出机制。基于年度专业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坚持对不符合办学定位、社会需求不足、师资等办学条件薄弱以及缺乏培养特色的专业做“减法”,采取减少招生规模、暂停招生,直至撤销专业等措施,为优势专业发展留足空间。近三年,围绕新业态、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新一高”临港新兴产业,学校先后增设药物分析等5个本科专业,同时对土地资源管理等9个专业暂停招生,进一步增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
三、突出改造升级,重塑专业价值内涵
该校坚持以课程思政赋能专业建设,全面重构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重塑对学生价值观念、综合素质和能力结构具有清晰映射关系的一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坚持将课程思政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全员参与。通过组织编印《江苏海洋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手册》、将思政内容纳入新版课程大纲重要条目及教学评价体系、开办“领航计划”创新试验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遴选31门示范课程等多项措施,为课程建设注入“灵魂”。二是注重海洋文化育人。依托海洋相关学科优势,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海洋资源保护法》等20余门海洋类通识选修课程。采用体育俱乐部形式,开放龙舟、皮划艇、帆船等系列水上运动项目。创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融入劳动教育、美育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化打造海洋科技文化节等第二课堂品牌活动。三是提升协同育人成效。鼓励校企合作开展“嵌入式”“3+1”等培养模式改革,依托连云港港口集团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海洋生物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涉海平台,不断完善多维协同育人体系,切实增强学生服务海洋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突出机制保障,激活专业内生动力
该校强化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制定、修订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管理办法、基层教学组织设置与管理办法、本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实施办法、本科教学工作奖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稳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推动形成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一是完善专业建设分级管理机制。坚持学校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本科教学委员会咨询和决策作用,落实学院专业建设主体责任,开展新一轮专业负责人聘任工作,健全系(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各级基层教学组织,积极构建分级负责的专业建设责任网络。二是完善专业质量常态监测机制。学校坚持以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抓手,驱动“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建设,努力建立专业核心、层级结合的质量监控体系。每年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状态数据分析,结合专业录取第一志愿率、生师比、转专业率、就业率、毕业生调查数据,以及专业评估等相关指标,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深度剖析,为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提供重要依据。三是专业分类建设保障机制。鼓励学院主动实施专业调整,对于停招专业的学院,给予招生计划安排及教学工作量等方面的相应政策。学校每年投入专业建设专项经费预算300万以上,重点向优势专业、新办专业倾斜资源投入,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体系,倾力打造一批基础好、潜力大、前景广的重点专业,促进专业提升质量、铸造品牌,努力为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战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