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教育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充分反映了教育系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做出的努力。
自2022年4月26日起,教育部历时三个月召开了“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聚焦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围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和高校科技创新、语言文字和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等重点工作,予以全面回顾和总结。
让我们通过一组组数据一窥教育改革成效之究竟吧。
学前教育
让每一个幼儿绽放光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出台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政策与文件,逐步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为学龄前儿童享受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提供了根本政策性保障。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幼儿园数达到29.5万所,比2011年增加12.8万所,增长了76.8%。毛入园率也在持续快速提高。2021年,全国在园幼儿数达到4805.2万人,比2011年增加1380.8万人。
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从2011年的9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00亿元,累计投入1700亿元。全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从2011年的41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532亿元,增长超过5倍,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占比从2.2%提高到5.9%。
教育部先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专业指导体系,为科学保教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引领。
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稳步提升,幼教职业吸引力不断提高。据统计,2021年全国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本专科高校有1095所,比2011年增加591所;毕业生达到26.5万人,比2011年增加23.1万人,增长了6.8倍。2021年全国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总数比2011年增加200.6万人,增长了1.3倍,生师比从2011年的26∶1下降到2021年的15∶1。从学历层次来看,2021年专科以上学历的园长及专任教师占比达到87.8%,比2011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我国已建立起全世界最庞大的学前教育体系,从“有园上”到“园好上”再到“上好园”,人民群众的教育期待得到满足。
义务教育
教育质量迈进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有20.7万所学校、1.58亿名学生、1057万名教师,是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学段最长、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段。这十年,我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从99.85%提高到9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危房、大通铺等问题基本解决。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从3.7平方米增至5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占地面积从7.3平方米增至8.2平方米,互联网接入率由25%提升到近100%,大班额比例由17.8%降至0.71%。全国近3000个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
教育系统坚持“五育”并举,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大力推动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提升趋势,艺术教育得到明显加强。
教育部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提升了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配备标准,实行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通过多渠道为中西部农村补充大量优质师资、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等措施,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招生入学改革不断深化。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健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占比达到90.9%。
十年改革发展,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以更加坚实的脚步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普通高中教育
迈向内涵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加快普及发展步伐,如期实现普及目标,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持续推进育人方式变革,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需求。
政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4%,比2012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中西部普及水平提升幅度最大,显著缩小了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连续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累计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4570所,大班额比例大幅下降。2021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4968元,体育、音乐和美术器械,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标学校比例均超过95%,学校联网率达到100%。
十年来,各地不断加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建设,通过丰富学校选修课程、培育学校优势学科,推动学校由分层发展转向分类发展,积极探索形成了多样化有特色的办学新格局。
教育部颁布新课标和新教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自2018年以来,连续举办16期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班,累计培训校长和教师达47万人次,不断提高校长课程实施领导力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以高考改革为牵引,深化普通高中改革。2014年9月,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我国开启了自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轮高考改革。同年,上海、浙江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截至2022年,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进入了新高考改革周期。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已迈入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改革和质量评价改革同步实施、协同推进的“黄金期”。
职业教育
发生格局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牢牢抓住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职业教育走上了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的快速发展之路。
十年来,党和国家接连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
同时,财政投入不断倾斜。2011—2020年,职业院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33.89亿元增长至4446.34亿元,增加了1.3倍,年均增速为9.69%。
当前,我国共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全国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2012年的111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129万人,增幅达到17%。
十年来,职业教育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对内,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围绕国家制造业所需的新兴专业和国家民生工程所需的紧缺专业开展建设;围绕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所需传统专业及时调整;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对外,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中不断实现“再提升”,在互利共赢中为世界各国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稳定联系,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职业教育”特色项目,为各国学员提供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发展机会。同时,我国400余所高职院校和国外办学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全日制来华留学生规模达到1.7万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我国招收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地和境外办学的主要集聚地。
中国职业教育已发生格局性变化,呈现出定位类型化、办学多样化、体系融通化、制度系统化、合作纵深化、责任下移、高质量为重的新特点和新局面。
高等教育
阔步走向高等教育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自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以来,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大步走上坚持特色发展、强调多样化探索、追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7.8%,较2012年高出27.8个百分点。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深入推进。自2012年起,教育部先后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慕课西部行”计划等,提升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与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地方政府新增共建高校151所,有效提升共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能力。
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全面启动。我国在77所高校布局建设了288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的创新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累计吸引1万多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
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四新”建设为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强调“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打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认定8031个国家级、863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遴选认定首批355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连续举办7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推动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观和质量观。
高等教育先后举办中国慕课大会、世界慕课大会,形成一整套慕课发展的中国范式;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认定,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高校主动肩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担当,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研发、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参与研制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舟系列等国家利器,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
这十年,高等教育主动将自身发展“小逻辑”服务服从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支撑引领了文化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研究生教育
高层次人才培养之路更加扎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工作主线,先后实施两轮综合改革,加快建成研究生教育大国,整体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稳步迈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扩大,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在学研究生为333万余人,研究生招生数为117万余人,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从2012年的1.27提升到目前的2.36,研究生教育规模稳居世界第二。
研究生教育规模稳步调整。紧密服务“四个面向”战略部署,持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形成涵盖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专业目录,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全国现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77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46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981个,研究生导师队伍由2012年的29.8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55.7万人,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
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模式更加成熟。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水平企业联合培养的格局逐步形成,认定建设108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探索农业硕士“科技小院”育人模式,带动全国高校建设科技小院300多家;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得到用人单位和研究生的广泛认同。
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一流大学建设,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引领带动各地建设了410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和1387个地方优势特色学科,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人才的生力军。
语言文字事业
取得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
实施推普助力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逾千万人次,实现“三区三州”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全覆盖。召开“中国语言扶贫与人类减贫事业论坛”,发布《语言扶贫宣言》,建设“语言扶贫”APP等学习资源平台。
开展面向中西部重点省份实施的“一地一策”,面向民族地区的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专项计划,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语言文化助力乡村“五大振兴”方案,面向城市地区的语言服务能力提升等项目。
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础阵地,持续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33万多所大中小学校达到建设标准。
国务院颁布《通用规范汉字表》,主导修订完成国际标准《信息与文献——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发布实施《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累计发布13批外语词规范中文译名,满足社会语言文字应用的迫切需求。
语言文字工作的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国家语委委员单位由18个增至30个;形成了80余部法律、法规、规章和单行条例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机构发展到1700余个,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6200余万人次、汉字应用水平测试22万余人次。
聚焦国家发展需求,设立1000余项的科研项目;实施《国家语委科研基地管理办法》《国家语言文字智库建设规划》,构建由24家科研机构组成的融中心、基地和智库为一体的国家语委科研机构集群;建成122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打造“三班一盟一论坛”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框架,培养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2135名。
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参与伟大复兴进程和共享伟大成果贡献了力量。
高校科技创新
跃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成效显著,为创新型国家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教育部主动布局建设25个前沿科学中心、14个集成攻关大平台、38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系统布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超过1500个。高校牵头建设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支撑类重大平台。
高校人才群体稳步壮大,国际科技合作更加广泛。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都集聚在高校。高校共派出近40万人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人员174万人次;牵头组织了国家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之一“深时数字地球(DDE)”,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大洋钻探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成果转化势头猛进。高校专利授权量从2012年的6.9万项增加到2021年的30.8万项,增幅达到346.4%,授权率从65.1%提高到83.9%;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2000多项增长到15000多项,专利转化金额从8.2亿元增长到88.9亿元,增幅接近十倍,实现了质、效、能的同步提升。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校获得了全部10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的6项、全部自然科学奖中的67%;获得了全部1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的10项、全部技术发明奖中的72%以及2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名副其实的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十年开拓奋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人才成果双丰收,改革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效。
直属高校定点帮扶
教育帮扶点亮乡村振兴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切实履行帮扶牵头职责,部署75所直属高校全面投入帮扶,攻坚克难,接续前行,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强化校际协同,坚持合作共赢。各直属高校分领域成立了农林、教育、旅游等八大高校帮扶联盟,共有131所部属省属高校和企业参与,形成一批发挥联盟作用、具有示范带动意义的工作模式,实现从高校扶贫“单兵作战”的“攻坚战”逐步转向高校帮扶“多方联动”的“集团战”,整体效力显著提高。
自2018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来,各高校共建成各级各类科研平台200余个,成立近800个教授工作站、乡村振兴基地、科技服务点等乡村振兴对接点,充分发挥学科、科技、智力和人才优势,逐步探索形成应帮扶县所需、尽高校所能的特色帮扶路径。
在教育帮扶方面,共同开展援建捐赠、师生支教和师资培训,累计培训教师11.64万人次,促进帮扶县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提升;承担支援14所部省合建高校学科建设的任务,有效提升合建高校办学水平。
在产业帮扶方面,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引入专业力量、促进成果转化等一系列举措,累计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77.76万人次,帮助制定规划类项目1352项,落地实施科研项目1949项,很多帮扶县村集体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在健康帮扶方面,深入开展医生和设备支援、医护人员培训、巡回医疗和卫生知识宣传等工作,一大批帮扶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三级医院。在消费帮扶方面,通过“订单式”农产品直供基地、工会购买、师生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累计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44.01亿元,在国家消费帮扶“832”平台购买额度始终处于中央单位的前列。
直属高校在帮扶地区建立近百个教育培训、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实践基地和育人平台;依托“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项目,累计派出师生超17万人次,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持续开展调研交流、社会服务等活动。2016年以来,共有32个直属高校集体和个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和脱贫攻坚先进表彰。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服从服务国家战略,直属高校践行时代使命勇担当。